霓虹灯在雨幕中晕染成模糊的光斑,陈浩怎么也没想到,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夜班下班夜,会让他的人生急转直下。当他推开巷口那家常去的便利店时,一场突如其来的争执,让他的双手沾满鲜血,也将他推向了刑事拘留的铁窗。而接下来惊心动魄的 120 小时,成为了他与自由赛跑的生死博弈。
那晚,陈浩刚结束便利店兼职准备回家。店内,一名醉酒男子因结账问题与店员起了冲突,陈浩上前劝阻,却被醉汉挥拳击中脸部。混乱中,陈浩下意识还手,醉汉踉跄后退,后脑勺重重磕在货架边缘,当场昏迷。救护车呼啸而至,陈浩却被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罪带走。
看守所的铁栏杆外,陈浩的父母心急如焚。他们四处打听,最终找到了刑事律师周明。周明在了解案情后,意识到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较量 —— 若错过最佳时机,陈浩很可能被批准逮捕,后续辩护难度将成倍增加。根据《刑事诉讼法》第六十七条规定,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可能判处管制、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;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,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等情形,可以取保候审。而陈浩的案件,正存在适用取保候审的空间。
周明连夜展开行动。他首先调取了便利店的监控录像,发现陈浩起初只是正常劝阻,在遭受攻击后才被迫还手,存在正当防卫的可能性。同时,他联系到现场目击证人,获取了能证明陈浩主观恶性较小的证言。此外,他还发现醉汉本身患有凝血功能障碍,其昏迷后果与自身身体状况也存在关联。
在向公安机关提交取保候审申请时,周明据理力争:“陈浩系初犯、偶犯,没有犯罪前科,且案发后积极配合调查。从监控及证人证言来看,他的行为属于防卫性质,主观恶性极低。根据法律规定,对其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。” 经过 48 小时的紧张等待,公安机关最终同意了取保候审申请,陈浩暂时重获自由。
取保候审期间,周明并未放松。他深入研究案件细节,走访医学专家对伤者伤情进行分析,收集了大量证据。在后续庭审中,他以充分的证据证明陈浩的行为符合正当防卫构成要件,不应承担刑事责任。最终,法院采纳了辩护意见,判决陈浩无罪。
这场历时数月的司法历程,让陈浩深刻体会到法律程序的严谨与温度。而取保候审这一制度,不仅给予了他在审判前回归正常生活、配合辩护的机会,更成为了保障其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。它如同司法长河中的一座桥梁,在公正审判到来之前,为当事人保留希望,守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。